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【青州人物】

【青州人物】

关键词:青州人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青州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dq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407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青州钟灵毓秀,人杰地灵。范仲淹、欧阳修等都曾在此为官施政,建立了为后人称道的政绩;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夫妇曾寓居青州十余年,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林绝唱;贾思勰、燕肃、杨妙真等科学家,民族英雄和起义领袖也都在青州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足迹。
    慨述北宋时期古青州历史上的名臣十三贤
  寇准 范仲淹 欧阳修 富弼 王曾 赵抃 吴奎 曹玮 张方平 刘挚 庞籍 李迪 程琳
    古青州为我国历史名郡,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历代王朝的贤臣良将在这块名人荟萃的土地上,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历史并存的重彩轶事。
    犹以北宋时期,青州为京东东路首府,当时辖七州三十八县,是北宋大郡名城。那时这里,清明风日家家柳,南邻北舍牡丹开,古树参天,碧绿环绕。城内店铺林立,市声喧嚣。雄伟的南楼,巍峨的望海亭,飞架南阳河的虹桥——南阳桥,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木拱桥(南阳桥于明宏治七年,秋水泛滥,碑桥全部冲毁。直至明万历二十二年,当时青州知府卫一凤与知县刘养浩重修此桥。桥体均以巨石构成,造型别致,令人叹为观止,改名为万年桥。顾名思义,其稳固如泰山,万年不毁也。)。何况天地之灵气造就的几座名山——驼山、云门山、仰天山,以及星罗棋布,遍及城域不计其数的古刹寺庙,成为古青州的景观荟萃。在神州大地可谓闻名遐迩,誉满九州。
  青州,是北宋名贤会聚之地,也是北宋政治家施政的舞台!
  青州有幸,上天泽惠青州黎民,先后接纳过十九位宰相、副宰相在此任职。有诗云:“宋汴人才无先后,东方作郡总名贤。”“朝廷择相多从此”,“青州名宦宋时多”。他们或从朝廷退居、谪守、外放青州,或从青州入仕京城,升入高官乃至宰臣,都在青州留下了深深地历史痕迹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光辉篇章。
    北宋时的名宦重臣十三贤,犹为在青州历史上千古流传,名垂青史!这其中犹以寇准、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富弼、王曾等是青州守臣的杰出代表。
    寇准,字平仲,华州下邦(今陕西渭南)人,谥号忠愍。(公元961——1023),寇准为北宋政治家,太平兴国进士。一生刚直足智,为官清正廉明,政绩卓著,名垂青史。宋太宗时,很受皇上赏识,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,枢密副使,改同知院士,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。寇准善断大事,睿智洞察事理。在枢密院时因与知院张逊发生分岐,被张逊诬陷,寇准被贬至青州任知府。太宗皇帝原与寇准甚厚,寇准任青州知府不久,帝即常思念于怀,怏怏不乐。顾问左右群臣:“寇准在青州如何?心情满意否?”群臣对曰:“青州乃是好地方,人杰地灵,山清水秀,文人荟萃,物宝天华,民风淳朴,真海岱雄邦也。”数日帝又问群臣寇准在青州情况,左右揣度太宗皇帝心意,,圣上思念重臣,且复召寇准进朝面君。太宗问起知青州情况,寇准对曰:“陛下思准不少忘,准日夜纵酒,未知亦念陛下乎?”太宗听罢默然。
  寇准乃大才,坐任青州,清政廉明,处理政事游刃有余。加之青州民风朴厚,时间不长,即治理的海晏河清,百姓安居乐业。寇准才有暇饮酒赋诗,游遍青州名山古迹。翌年,太宗皇帝召寇准进京,任参知政事,后(公元1004年)擢升为宰相,辅佐朝政,为北宋不可多得的贤臣良相。
    范仲淹,字希文,谥号文正。(生于公元989年,卒于公元1052年。)其先祖为汾州人,后全家迁徙到江南,遂为苏州吴县人(就是今天的苏州)。系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出身贫寒,幼年丧父,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。自幼聪慧过人,十年寒窗苦,考举中进士。
  北宋庆历初年,范仲淹主政朝纲,面对朝中的冗官、冗兵、冗费的积疴,夥同几位志同道合,肝胆相照的名臣,毅然发起了“庆历新政”革新。可惜刚刚起步就“流产”了,被朝中的一股保守的腐朽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。当时“庆历新政”的骨干,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被贬官外地,天各一方。范仲淹先后知邓州,后又徙任杭州,辗转任青州知府。范仲淹在青州可谓廉政、勤政、明政这“三德”集于一身。这在中国历代清官中,可称佼佼者,实属罕有。北宋皇佑三年(公元1051年),范仲淹赴任青州时已是63岁,抱病在身,年老体弱,但仍竞竞业业,勤政于民。时值青州一带流行瘟疫“红眼病”,范仲淹体恤黎民疾苦,亲取醴泉水和药制成“青州白丸”发放民间,遏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,为百姓祛除病患,急救了青州一方百姓。青州人民甚感其恩德无量,将醴泉称为范公井,并筑亭于井上称谓“后乐亭”。这是因其名句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而得名。后人又改名为“范公亭”,以资永远纪念这位惠泽青州人民的好官,激励后人世代不忘。
  范仲淹为青州农民办了一件应大书特书的大好事,就是青州的农民的田赋纳粮,需运到博州(现今的聊城)缴纳,农民每年纳粮都为此发愁。一是长途跋涉、往返劳累误了农时;二者,强壮劳力少的农户,少人少马的束手无策。范仲淹很体贴民意,为民解忧,派人探明博州一带的粮食价格并不贵,而且比青州还便宜一点。于是他灵活的变通税收办法,让农民把田赋折价缴款,然后由府内差役携款到博州购粮就地完成赋税。结果不仅购足了田赋,而且还剩有一些余款。真是一举两得,既解除了农民远途送粮之苦,又平抑了青州粮价。范仲淹并命人把全部余款如数退还给农民,没有一个官吏吃什么“回扣”的。这就是为民之父母官,以民为本,急民之所急,想民之所想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也。
  范仲淹不仅为官清廉勤政,而博学识广,才华洋溢。千百年来流传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,就出自范公之手。范仲淹在未来青州任邓州知府时,时置庆历四年(公元1044年),因“庆历新政”夭折,也被贬官在外谪守巴陵君的滕子京(名宗谅),励精图治,百废俱兴,乃重修岳阳楼(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旧县城西门城楼)。待修岳阳楼落成,千里修书一封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,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、周围环境、建筑特点加以描述,同时,附上《洞庭晚秋图》一幅。范仲淹接到政见和道义上的挚友的千里求书,就在花洲书院,秉烛伏案,想象着衔远山、吞长江、浩浩荡荡的洞庭湖,灵感迸发,伏案奋笔疾书。一篇大气磅礴,惊世骇俗的《岳阳楼记》,可说是气吞山河,一气呵成。在这夜深人静,悲愤交急的心情之下,范仲淹是心里滴着血,既忧国忧民,也为同共患难的朋友,写就此亘古妙文。《岳阳楼记》成为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千古杰作,万世传颂,不知折服了多少历代文人墨客!范仲淹不仅是一位职业政治家,偶尔吟诗赋词,也都近乎绝唱。他在青州的诗文,更是充溢着一股冲天豪气。他吟青州的警句“好山深会诗人意,留得夕阳无限时”,“飞泉落处满潭雷,一道苍然石壁开”,在青州更是流传甚广。
  宋皇佑四年(公元1052年),范仲淹因在青州为民疾苦,呕心沥血,披肝沥胆,日夜操劳,积劳成疾。在带病赴颖州上任途中,不幸卒于途中,可谓鞠躬尽瘁,为民为官的典范。享年六十四岁。
    欧阳修,(公元1007——1072)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。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。吉州永丰(今属江西)人。欧阳修自称卢陵人,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。 欧阳修幼年丧父,在寡母抚育下读书,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。自幼聪明过人,过目不忘。宋仁宗天圣八年(公元1054年),24岁登进士第。次年任西京(今洛阳)留守推官,与梅尧臣、尹洙结为至交,互相切磋诗文。景佑元年(公元1034年),召试学士院,授任宣德郎,充馆阁校勘。景佑三年,因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,被贬饶州。欧阳修为他辩护,被贬为夷陵(今湖北宜昌)县令。康定元年(公元1040年)欧阳修被召回京,复任馆阁校勘,后知谏院。庆历三年(公元1043年)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等人推行“庆历新政”,欧阳修参与革新,提出了改革吏治、军事、贡举法等主张。庆历五年,范、韩、富等相继被贬,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(今安徽滁县)太守。以后,又知扬州、颖州(今安徽阜阳)、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。至和元年(公元1054年)八月才奉诏入京。宋神宗即位,升迁兵部尚书,后任青州府知府。后又至徽南院使,帝令其赴太原府,欧阳修婉言坚辞不授,改赴蔡州。后官至副相,辅佐朝纲。
  欧阳修秉性耿直,风节自持,豪迈豁达,狂放不羁,因而在朝中也就得罪了不少人,几经被污蔑,几经被贬,但始终刚正不阿。年及花甲,恳乞谢事,神宗宽慰之。及知青州,对百姓实施“宽简而不扰”的执政方针,民得其便。熙宁二年(公元1069年)麦收季节,大雨滂沱,雨涝成灾。欧阳修为民急痛,他特戒斋三日,沐浴焚香,沉痛地写了《青州求睛祭文》,恳祈苍天施恩放晴,救一方黎民。同时,他又奏请朝廷,免除农民的一切负担,并给予赈济。他在青州治理有方,百姓乐业,社会安定,五谷丰登。其决策很顺民意,受到百姓的爱戴,博得众口皆碑。
  欧阳修博学多才,学富五车。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,各体兼备,有政论文、史论文、记事文、抒情文和笔记文等。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,气势旺盛,具有平易自然、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。叙事既得委婉之妙,又简括有法:议论纡徐有致,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。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。《朋党论》、《新五代史,伶官传序》、《与高司谏书》、《醉翁亭记》、《丰乐亭记》、《泷冈阡表》等,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。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,是天才的诗人苏东坡一生都崇拜的师长。一生爱山情有独钟,作诗以山为情者,比比皆是。辟如,他在青州吟诗曰:“偷得青州一日闲,四时终日对潺暖;须知我是爱山者,无一诗中不说山。”“醉翁到处不曾醒,问向青州作么生?公退留宾夸酒美,睡余倚枕看山横。”其诗无不带山,其情无不带山,可窥见其一斑。欧阳修在政治上,对于范仲淹的评击时弊,提倡新政,是同情和大力支持的。可惜生不逢时,他在青州因减免了百姓一些赋税,受到王安石的诋毁,并受到朝廷的指责,故求归隐愈切。熙宁四年,以太子少保致仕,五年病卒,终年六十五岁。
    富弼 ,(公元1004——1083年)字彦国,谥号文忠,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人。北宋名臣。少时笃学,聪颖过人,心怀大度,虚怀若谷。及考举才华洋溢,颇受朝廷青睐,授职监丞签事,河阳判官,委以重用。宋庆历七年五月,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知青州,并兼东路安抚使。时值黄河水泛滥,溢口成灾,大批饥民,蜂拥而至青州。一时青州灾民,街巷拥塞。富弼劝所辖区域富民出粟,腾闲舍,及公卢舍十余万,以急灾民之需。据益都县志考:“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,皆赋以禄,使即民所聚,选老弱病瘠者廪之,仍书其劳,约他日为奏请受赏,出於至诚,人人为力。明年麦大熟,民各以远近受粮归,凡活五十余万人,募为兵者数以万计。庆历皇帝闻之,龙颜大悦,特遣使褒奖慰劳,拜为礼部侍郎。”富弼任青州知府,虽则短暂仅两载,但政绩赫赫,爱民如子,蜚声在外。为民谋利,更是众口皆碑。在青州西南有一瀑水涧,水出南山,三面积石,高深三丈有余,长津激浪,瀑布而下,咆哮奔腾,惊川聒谷,北流入阳水。每当春旱不雨,富弼必先沐浴更衣,戒斋三日,率领人民至此虔诚祈雨。直到求得天降甘露,始才罢休。青州人民,感其功德,在涧崖建一凉亭,名曰“富公亭”。亭旁相连又建一“水廉堂”以志后人缅怀和祭祀。富弼曾为国家出使辽国谈判,他深明民族大义,始终不为其威胁和诱惑所动摇。他大义禀然,义正言威,拒不割地,捍卫了天朝的国家尊严,更是博得了国人的爱载。当时有诗赞曰:“伟望能使中国重,奇谋曾压北方强。”然而他晚年从不对人夸耀这一辉煌业绩,却对他在青州救活无数灾民,甚感慰藉自豪。他说,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一件功德和快事。富弼由于他在青州的政绩突出,直接升任副宰相,不久即擢升为宰相,为北宋辅佐重臣名相。
    王曾,字孝先,谥号文正,(公元978年——1038年)青州益都城东关棘儿巷人。幼年父母早丧,由叔父抚养长大。少时求学于乡贤张震,就读于矮松园(明正德十年,即公元1515年,当时青州知府朱鉴将矮松园改名为松林书院,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。王曾当年的读书处,有“王沂公读书台”依然犹存。),王曾年少时即以文才闻名遐迩,且志向高远。曾借咏梅以抒志向:“未须料理和羹事,且向百花头上开。”他参加乡试,放榜时名列榜首,成为解元。宋真宗咸平五年(公元1002年),25岁的王曾赴京师开封参加礼部的省试,赋冠群士,一举夺魁,成为省元。其省试进士卷《有教无类赋》曾盛行于世,其中“神龙异禀,犹嗜欲之可求;纤草何知,尚薰莸而相假”更是久传不衰的名句。不久,王曾参加殿试而大魁天下,成为北宋开国以来的第27位状元,整个宋代的4个“三元”状元之一。他是山东独一无二的三元及第奇才佼佼者。大臣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叹道:“王佐器也!”主考官陈恕也感叹说:“王曾乃名世才也。我得曾,不愧知人矣!”当朝宰相寇准重其才,上奏宋真宗,任命王曾为著作郎、直史馆、三司户部判官,监修国史。王曾恪尽职守、敢于直谏、政绩突出,深得皇帝的信任。宋真宗常在茶余饭后把他召至身旁,高谈阔论。不久,王曾便成了执掌朝政大权的宰相。王曾就任宰相后,辅佐宋仁宗竭心尽力、忠心耿耿、选贤任能、不计前嫌。王曾对朝官任免,多重才干,勤于考察,通过考察,王曾力荐范仲淹、包拯,并委以重任(据考:在京剧《铡美案》中的三朝元老王丞相就是王曾的化身)。王曾在青州任知府期间,对其故宅有记载:东关棘儿巷,院内归有鸭脚树一棵,干甚古。东南有井,其水甘冽,相传皆沂公宅中物。清-乾隆五十四年,署知府武功张玉树,立碑于东关粮食市街,曰:“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”。宋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,王曾病逝,可惜北宋一代名臣才享年60岁。王曾死后葬于城东四十里之郑墓店(原因汉朝郑康成之墓于此,即现在的弥河东郑母村),立石碑于此,上书:宋沂国公王曾墓。据《澹云轩诗集》中谒王沂公墓一诗中曰:“命参纵使疑荒诞,正色何曾愧圣贤,苍藓斑斑残碣外,白杨飒飒暮云边。后生来此一瞻拜,怅望当时一怆然。”
    赵抃,(1008——1084) 字阅道,谥清献,衢州西安人(今浙江衢县)。北宋景佑进士,官至殿中待御史。史称赵抃弹劾不避权贵,针砭时弊,毫无顾忌,京师号称“铁面御史”。赵抃为官清廉名扬史册。为江源知县时,为政简易,随身携带的东西只一张琴一只鹤。北宋诗人苏轼曾说道:“清献先生无一钱,故应琴鹤是家传。”宋熙宁三年十二月,赵抃以资政大学士在青州任知府。时值京东大旱,蝗虫肆虐,祸延及青州。青州多麦田,始料天公作美,大风逆向,蝗虫遇逆风而退飞,均溺水而死,青州幸免于灾,实青州一方黎民之福也。赵抃才华洋溢,在青州任职虽不到二年,政声好评如潮,深得民心。而其诗文造诣,也炉火纯青。他在游云门山诗中云:“十里峥嵘到忽平,兀然如觉梦魂醒。石通幽室心生白,径拥寒云步入青。一水下窥疑绝线,两山前列似开屏。重城归去仍堪喜,岁稔人家户不扃。”让人吟来,真是荡气回肠,如亲临其境。宋熙宁五年闰七月,赵抃由青州徙四川成都赴任。
    吴奎,字长文,溢文肃,潍州北海人。才思过人,知识渊博,度量过人,在朝中书。宋神宗初年,御 使中丞王陶,以论文不押班一事诋毁韩琦,吴奎上呈帝诉其过。帝下诏书免除王陶翰林院学士,吴奎执言不可。王陶又疏奏吴奎阿谀奉迎,附炎趋势。王陶即出,王奎亦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。当时司马光曾经进谏:“吴奎名高望重,今为陶绌,惟恐朝中大臣皆不自安。愿陛下新继皇位,应洞察兼听之。”于是神宗皇帝乃下诏吴奎回朝任职中书。直到宋治平四年九月,韩琦罢相,吴奎才出任青州知府。不过时间很短,翌年即卒于青州任上。
    曹玮,字宝臣,谥武穆。系北宋名将曹彬之后,曹彬有四子比较有名的是曹玮和曹璨,曹玮少年时代就随军跟随父亲左右。自幼喜爱读书,博览古今,有勇有谋,智勇双全。精通春秋三传,及左传尤深。宋乾兴初年,曹玮谪左卫大将军,定州观察使,知莱州。后又复华州观察使,任青州知府。曹玮虽是武将,在青州期间,爱民如子,政声颇佳。虽时间不长,治理得匪盗销声匿迹,海晏河清,人民得益安居乐业。
    张方平,宋南京人,字安道,自号乐全居士。系北宋庆历年间的名臣。他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,卒于哲宗元年(公元1091年)。谥号文定。寿享八十四岁,在当时可谓稀有的长寿者。
  张方平少年即颖悟绝伦,读书过目不忘。举进士,职为著作郎,上书平戌十策,议论有理有据,哲理明晰。宋神宗时,官拜参知政事,放任青州知府。方平一生,慷慨义胆,视金如土。对人豪爽,宁折不弯,气节如松竹。平日不以言毁人,不以色励人。当时王安石很器重他,嶷然重用,方平得以施展其奇才,其名望曾蜚声一时。
    刘挚,(公元1030——1098年)字莘老,谥忠肃,永静东光人。嘉佑四年中进士甲科。初任冀州南宫县令时,因政绩卓著,与信都令李冲、清河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。后任江陵府观察推官,由韩琦推荐为馆阁校勘,升迁为著作郎。宋元佑八年,以职观文殿学士任青州知府。在青州政绩斐然,颇受青州人民拥戴。宋绍圣元年六月,徙任黄州知府。后擢升为宰相辅佐朝纲。
    庞籍,(公元988——1063)字醇之,谥庄敏,单州成武(今山东成武县伯乐镇庞楼村)人,大中祥符八年(公元1015年),举进士第。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贤臣,任宰相三年。北宋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,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,公开反宋,连破北宋边城,百姓背井离乡,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,宋嘉佑二年十一月,以观文殿在学士及户部侍郎职放任青州知府。由于其才学和胆识出众,爱民如子,将青州治理得政治清明,民生乐业,很得百姓拥戴。
    李迪,字复古,其先祖是赵郡人,后迁徙幽州,又徙家濮。自幼即饱学多才,考举进士第一名,独占鳌头。宋仁宗即位,李迪先知舒州,又历任江宁府,兖州府,最后赴任青州府。
    程琳,字天球,北宋永宁军博野(今河北蠡县)人,出身于官僚家庭。宋景佑年任政事,以善辩闻名,曾参与修《真宗起居注》。因小人侥幸当道,处处掣肘,坐眨光禄寺卿,知颖州府,后又任青州知府。他大胆放贷军粮给灾民,以解岁荒民饥。
  程琳在青州任职中,远离佞臣小人,总算得以施展其才华,在青州留下了丰功伟绩,政声颇佳。
    北宋时期在青州的十三位贤臣,都是足举轻重的朝廷重臣。他们为什么接踵而至青州呢?当时青州不但是所辖七州三十八县的大郡,地域辽阔,沃土千里,人文地貌,底蕴丰厚,可以毫无掣肘地甩开膀子,施展才华和抱负,大展宏图,创立一番事业,名垂青史,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和追求。再就是当时北宋时代朝廷的政治背景,有时谗臣当道,佞臣小人,沆瀣一气,狼狈为奸。当时京城汴梁,时有险恶,朝纲风云突起,那有你施展才华,叱咤风云实现终生报负的舞台!而在青州完全可以随心所欲,一展雄风。把青州当作施政的试验田,用思想的犁铧自由地耕耘。最突出的例子就是“庆历新政”,范仲淹、腾子京、欧阳修三人,无不是当时朝廷保守势力顽固抗拒的受害者。被眨天各一方,同时也把各人内心蕴藏的抱负和才华找到了施展的沃土。更给青州这一方疆土带来了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,并带来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诗文情怀。青州这座大熔炉,凤凰涅桨,浴火重生,锻造了被眨贤臣的品质和治国才华,无不在短时间即政绩斐声朝野,光芒四射。为此回朝担负重任,擢升副宰,宰相的也不乏其人,比比皆是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536-3232114 传真: 邮箱:956505761#qq.com
地址: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邮编:2625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杨金萍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